“法希尔”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优越的、自豪的。
法希尔部落是伊拉克北部最大的部落之一,整个部落大概有四千多人,他们居住在伊拉克北部山区的迪亚奈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之久。
世界大战前,法希尔部落还有五千多人,在世界大战期间,数百名法希尔部落的青壮男人被奥斯曼帝国强征入伍送上战场,世界大战后仅仅只有不到一半返回法希尔部落,其中超过半数留下了终生残疾。
本来法希尔部落的族长费迪乐认为灾难已经过去,但没想到,叙利亚发现的石油再次让法希尔部落卷入战争。
其实叙利亚的石油和法希尔部落没有任何关系,不管油田是在谁手上,法希尔部落都不会获得任何利益,法希尔部落的男人们之所以会参加英国人组织的国民自卫队,是因为应征入伍有一份对于伊拉克平民来说价值不菲的薪水,所以法希尔部落的男人们才会受不了诱惑。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情况还可以,英国人从来不拖欠薪水,出门在外征战的男人们时不时也会捎回来一些战利品,这让法希尔部落有一段时间充满希望。
虽然仍有人不断的死去,但死亡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跟着英国人打仗总比跟着奥斯曼人强一点,费迪乐已经非常满足了。
好景不长,来自兰芳的军队加入战争之后,伊拉克军队一败再败,最后居然连边境都守不住,让兰芳人长驱直入,这实在是让费迪乐想不通。
英国人不是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吗?那么英国人怎么会不堪一击?英国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吗?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敢于挑战英国的尊严?兰芳,那个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费迪乐的问题很多,但没有人给费迪乐答案。
这一次兵败之后,回来的法希尔男人很少,即使有也是缺胳膊少腿,还能战斗的,都已经跟着大部队退到巴格达以东,没有人敢回法希尔部落,他们恐怕那会给法希尔部落带来灾难。
这要归功于英国人对兰芳人的丑化宣传,在英国人口中,兰芳人是天主教的忠实信徒,甚至已经到了“狂信徒”这个级别。一般来说,兰芳人会强迫所有的波斯人信奉天主教,如果不改变信仰,兰芳人就会把那些不听话的家伙全部活活烧死。而且一旦信奉了天主教,兰芳人会强迫所有人喝酒、吃猪肉、甚至会逼着人吸毒以增加政府收入。兰芳的管理范围甚至涉及到普通信徒的家庭生活,在兰芳不允许一夫多妻,一个丈夫只能拥有一个妻子,否则兰芳会向当事人征收数额近乎于天文数字的罚款。
所有的传言都是对兰芳不利的,在英国人的宣传中,兰芳人甚至会把人杀死,然后把人的血灌进汽车的油箱,然后通过施法把这些鲜血变成汽油来驱动汽车。
在这些流言的影响下,普通伊拉克人对于兰芳人的观感实在是不佳,兰芳军队所到之处,看到的基本上是残垣断壁,得不到任何补给,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居民主动撤走,更多的则是撤退的伊拉克人在毁灭证据。
伊拉克也是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国家,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英国人把库尔德人、波斯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弄到一起,这就有了伊拉克。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新出现的国家,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伊拉克国内的问题到底该有多么复杂。
在伊拉克成立之前,伊拉克人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强力压制,各民族之间还能保持克制。伊拉克成立之后,库尔德人首先提出想要建立一个以库尔德人为首的国家,然后波斯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刚建立的费萨尔王朝对于国家没有丝毫的控制力,所以伊拉克国内一片混乱,种族仇杀之类的事情并不罕见。
这个背景下,被兰芳打散的那些伊拉克军队在撤退过程中干些天怒人怨的事实在是太正常了。
然而这一切都被安在了兰芳人头上。
自从伊拉克战败开始,费迪乐听到的都是关于这方面的流言,今天是某个部落全员被屠连骆驼都没放过,明天是某个部落主动迁走以躲避兵灾,后天突然有传言说兰芳人准备进攻迪亚奈,等等等等。
这样的日子对于费迪乐来说就是煎熬。
法希尔部落在迪亚奈山区,想要获得山外的消息,唯一的信息渠道就是来往的行商。
迪亚奈地处伊拉克和土耳其之间,是联系伊拉克和土耳其的重要通道,所以法希尔部落经常能从往来于伊拉克和土耳其之间的行商那里获得某些消息。
当然了,这些“消息”的真实性谁都无法保证。
五月上旬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费迪乐抱着自己的小孙子来到村口,等待自己的儿子回来。
费迪乐一共有六个儿子,老大和老三还没成年就夭折,老二死于世界大战,老四和老五参加了伊拉克国民自卫队,老六还没有成年。
兰芳攻入伊拉克的时候,费迪乐得到一个噩耗,他的第五个儿子也死在了战场上,第四个儿子随乱军退往巴格达,费迪乐现在抱的就是老五的儿子。
到了费迪乐这把年纪,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已经被生活磨得一干二净,费迪乐现在只希望自己的四儿子能回来,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生活在一起,就是费迪乐现在最大的期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