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威斯特布鲁克缓缓地将车子停靠下来,一边熄火拔钥匙,一边透过车窗打量着街区。
旧金山是一座建立在山丘之上的城市,起起伏伏的特殊地貌,形成了城市的独特风景线,连绵起伏的街道曲线制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视觉景观,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可以捕捉到截然不同的生活面貌。
现在布莱恩就站在一条斜坡之上,街道两侧的成荫绿树顺着南北方向一路上扬,红墙白顶的房屋在大片大片的绿色之中交错,仿佛童话故事里杰克的豆子一般,种植下去之后,成长为苍天大树,一路旋转一路上升,走到视线的尽头,就可以触摸到那一片浅蓝色的苍穹,置身于慵懒闲散的云层之中,窥探着另外一个世界的神秘。
斑斓的青石板砖、怪异的橡木树屋、破旧的帆布篷车、随意停靠的自行车、瓶瓶罐罐摆放的嬉皮士标志、鲜艳的亚麻方巾……街道两侧支离破碎的色彩区块,勾勒出文化融合的奇异景象,这却是旧金山最特别的影像。
这就是陆恪成长与生活的街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印象之中,亚裔移民更加热衷于抱团居住,日本人的小东京,韩国人的韩国城,中国人的唐人街,即使是移民群体相对少数的东南亚和中东移民也都是如此,每个区域都洋溢充斥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仿佛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一片故乡的天地。
陆恪的父母选择定居于此,确实是一个小小的意外。
但,也不是所有亚裔移民都居住在相对应的区域,毕竟,旧金山是整个北美大陆之上,文化最多元也最融洽的一座城市——即使是纽约也比不上。如果他们希望选择其他区域,那么海特-阿什伯里区确实是合理的选择。
仅仅只是一个街区的拜访,布莱恩就开始在脑海里勾勒陆恪的形象。
不是球场之上的十四号四分卫,那个年轻人,穿着球衣戴着头盔,看不到面容,也看不到眼神,似乎仅仅只是球队之中的一个符号,“十四号”、“四分卫”、“落选新秀”,这些标签就是全部了;而是生活之中的陆恪。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父母如何?他成长在什么环境之下?他的性格如何?为人处世是什么风格?比赛作风和私下个性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球场之外,他有什么兴趣爱好?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球员?
无数的想法、无数的疑问,在布莱恩的脑海里沸沸扬扬。
如此说来,着实有些荒唐。在竞技体育之中,只有真正的顶尖巨星,人们才会好奇他在球场之外的生活和形象,比如汤姆-布雷迪和他的世界超模妻子吉赛尔-邦辰(Gisele-Bundchen),比如说本-罗斯里斯伯格的性/侵/丑/闻。
至于那些新秀球员,比起场外八卦和个人形象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在球场之上证明自己。没有人关心,这名新秀“是好人还是坏人”;所有人都关心,这名新秀“能不能打好球”。
对于陆恪来说,也是如此。
“十四号”球衣和头盔之下的那个年轻人,球场之外到底是什么模样和形象,没有人会在乎;与其关心这些没有营养的炒作话题,不如讨论一下,第三周的比赛,应该选择艾利克斯-史密斯,还是继续沿用这名落选新秀四分卫。
但,布莱恩却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不仅因为陆恪的崛起之路太过神奇;还因为陆恪的场上表现太过惊艳——不是四分卫评分之类的数字,而是关键时刻的勇者之心。在那一刻,布莱恩真正地忘记了陆恪的“华裔”身份,更多是力挽狂澜的胜利功臣。
打量探望着整条街区,试图寻找目标建筑,不经意间,布莱恩就捕捉到了一个年轻人的身影,推开屋子的正门,手里提着两袋垃圾,踩着轻快的步伐,快步走了出来。
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搭配浅蓝色牛仔裤,一双普通的白色帆布鞋,随意地套了一件深蓝色的棒球夹克外套,一头黑色的短发在旧金山的狂风之中略显凌乱,隐约可以勾勒出年轻而朝气的五官轮廓,还有些许稚气未脱的少年气质。
眼前的年轻人,赫然就是陆恪。
没有球场之上大杀四方的强势,没有带领球队绝地逆转的霸气,也没有面对媒体妙语连珠的机智,看起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正在乖乖地帮忙家里完成家务活,嘴里絮絮叨叨地抱怨着,但该做的都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完。
“小鹿斑比”,这是布莱恩脑海里闪过的第一印象。
在西方人眼中,亚裔面孔总是格外年轻,更为准确一点,根本无法识别年龄的迹象;更何况,陆恪本来就未满二十二岁,刚刚大学毕业,对于在社会之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布莱恩来说,也就是一个青涩的毛头小子。
此时,这种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果有人说,陆恪是一名高中生,布莱恩也会相信的。
但,对于橄榄球来说,这却不是一件好事。亚裔面孔的陌生和怀疑,本来就让人们充满了质疑;而新秀的年轻和生涩,更是没有帮上忙。可以想象,在赢得球迷认可的道路上,陆恪还需要完成很多很多的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