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房间内鸦雀无声,只有粗重的呼吸声来回交叠,电脑屏幕里的文档停止在最后一页,众人的视线凝望着波洛的话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
刚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时候,第一部分感觉刻画的人物形象,伏笔线索,隐线都挺到位的,期待感很强。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那就是整理线索整的晕头转向,各自有各自的预测,并且全都有一套论证说法,吵来吵去又没个所以然。
至于第三部分,那就是反转中带着反转,最后来了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结局。
先是一个王炸,除了波洛,董事,医生外,那节车厢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了,全都是参与谋杀案的凶手,然后随着波洛的层层解析,却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凶手。
谋划者是嘛?不是,她又没有动手杀人。
十二个乘客是嘛?偷换概念的话也不是,谁知道是哪一刀杀了商人。
并且他们的杀人动机是复仇,是维护正义,这就导致要在他们的身份上再加上三个字,“受害者”。
诚然,每个人都犯罪了,这是事实,毕竟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可问题是法律并不健全啊,不然商人为何能逃脱制裁。
而当一群人为着一个善意,正义的目的去杀死一个罪恶滔天的罪人时,法律该怎么做?
是依照流程给他们判刑与惩罚,还是视而不见?
按照正常的流程是要判刑的,毕竟法律总是大于人情的嘛!
别说以前那个法律不健全的时代了,就算放到当今社会,法大于情的事情,还少嘛?
可在故事中,侦探波洛却用第二个结论暗示,只要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其他人可以从轻处罚的,这就有点放水的意思了。
当然,金中瑞他们是能理解的,就案件本身而言,商人作为被害者不会引起人的同情,凶手也让人提不起恨意。
到这里陈天弘的那句“是也不是”也得到解释了,是凶手没错,但同时也是受害者。
然而,他们以为自己看过了第一层,预判了第二层,理解了第三层,结果人家陈天弘还要再高一层。
波洛要的不是简单的放水,他甚至连一个人都不想惩罚,他认为“凶手”最需要的不是刑罚,是解脱,是从那件伤心的悲剧中解脱,从而走向重生。
所以他才首先说了第一个结论,编造了一个莫须有的外来“凶手”,因为波洛自己也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
在人性和法律之间,最后他遵从本心,选择了人性,这就在解密的大反转后面,又加了更为出乎意料的结局,谁能想到主角竟然放过了“凶手”!
正因如此,波洛这个角色变得更有血有肉起来,一个神探可能仅会让读者称赞他的破案能力,但一个有人情味的神探,绝对会受到追捧。
.......
“小叶,你怎么看?”
在沉默了许久之后,金中瑞开口询问叶风这位当前国内侦探作家第一人的想法。
“以前许多人称赞弘文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作家,他所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创建流派,塑造与传统不一样的模式,对此我还抱有怀疑,现在我信了。”
“呵呵,就这篇《东方快车谋杀案》,前有“人人有嫌疑,却各个又有不可能的伪证”,后又有创造了“全员凶手均是受害者”的模式,最后更是来了个惊天意外。金老,我觉得和他一比,以前在冠冕在我头上的天才称号,真挺汗颜的。”
叶风说着说着,开启了自嘲模式。
他这次的伦敦之行,心情可谓一波三折,从见到弘文的惊喜和说出心中之事的释怀,再到听完《消失的凶器》后的小失望,然后到现在的震撼,乃至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和些许的酸意。
好在叶风不是小肚鸡肠的人,酸意在自嘲完就完全的消融了。
“金老,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故事的背景是那个年代,里面人物角色为啥都是西方人,就他这个结局,真要是背景是咱们国内,会被约谈喝茶的。”
“呵呵,这么说来弘文还是聪明啊!不过我觉得大家说的浅薄了些,你们没感觉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想探讨,人性与法律之间如何权衡嘛?这是咱们侦探圈内一直经久不衰的话题,嘿嘿,很明显弘文是站在情理党这边的。”
“我不认同!虽然小说结局波洛看似做出了选择,实际上他仅给出了两个结论,最多算个帮凶而已,并且从书中的话语中,可以知晓他的态度其实很坚决,对于这十二个乘客私设公堂,看似审判实则谋杀的行为并不认同,甚至是强烈地抵触。”
“话不能这么说吧,没错,刚开始的时候波洛是坚持法律公正的,可他在知晓事实真相后,特别知道无法做到彻底的公正后,不还是选择了妥协,善与恶本来就是同在的,为了情理选择放过罪恶的善,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聊着聊着,几位侦探作家开始争吵起来。
无论是在侦探小说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公正和情理,一直就是矛盾的统一体,这个话题真要争论起来,谁也无法给出让彼此都能信服的说法。
......
“好了,法律公正和道德情理的问题就不要再纠结了,咱们现在只说这篇小说,我打算在交流会上重点推荐,到时候看看皮尔森那个老家伙有何话说,我等着他说“o my god!”,看他那惊讶的老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