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理论技术,一个回笼觉就到手了,可“醒”过来之后,周岩却发现事情有点难办了:理论倒是一套一套的,可一动手就抓瞎了,需要练。
内事不决有摆渡。
本来,周岩也没抱什么希望,可上网搜了一下之后,发现首都附近竟然有个制瓷为主题的文旅村。
真是意外之喜呀!
第二天,周岩驾车流窜到了顺义的陶瓷文旅村,花了一千大洋,跟一群小学生一起,加入了“玩泥巴”的大军。
在“钞能力”的加持下,周岩拿到的瓷泥,要比一旁的小学生大很多。
在上转盘塑形之前,瓷泥需要不停地摔打,将和泥时混进去的空气摔出来,要不然,瓷器烧制的时候空气会膨胀成气泡,导致器物变形扭曲。
把空气摔干净了,就可以放到陶轮上塑形了。
第一次动手,周岩也只是打算先熟悉一下流程,器型也没做得太复杂,只是做了一个盘子、一个不足二十公分的梅瓶和一个巴掌大的带盖茶叶罐。
器型修出来之后,园方还煞有介事地给所有瓷胎贴上标签,送到干燥室干燥。
趁着瓷胚干燥的时候,周岩凑到了一旁负责指导的制瓷师父跟前,打算提一些比较“过分”的要求。
“刘师傅,你们的陶瓷村里,能自己单独烧制瓷器吗?”
上面已经交代过,眼前的这位周先生,是“贵客”,因此刘师傅也不敢大意,赶紧联系了园方。
“周先生,不瞒您说,瓷器的烧制过程,有点危险……”
周岩直奔主题:“钱不是问题!”
“我们会派从JDZ那边挖过来的专业师傅给您做指导!”
“还有,”周岩想了想,“你们这边的釉料齐全吗?”
“当然,我们这边的釉料,全都是从JDZ……”
园方的负责人高兴坏了:遇上冤大头了,园里进的那批高端的陈年釉料,终于可以清库存了。
虽然宋代的汝、官、哥、均、定等窑口的釉料配方在现代已经是半透明的了,可这些釉料因为颜色有点“土”,并不太受收藏圈子之外的人喜欢。
文化产业园的那些宋窑釉料,就是在古玩大火的那段时间从JDZ进的,可进完货之后,无论园方怎么宣传,都很少有人玩……
周岩是氪金用户,自然享受到了非一般的待遇:上釉的时候,不用自己动手,园方就已经把釉水调好了。
三件器胚,周岩打算上烧成仿汝窑,需要施全釉,也就是从头到尾都得上釉,没有遗漏,因此在器胚干透之后,又在下面加上了支钉。
带器胚外面的釉晾干之后,就可以放入炉窑内烧制了。
首都圈环保查得严,瓷窑烧木头和煤自然是不可能了,只能使用燃气。这样一来,烧出来的瓷器可能没什么古朴的气息,但温度容易控制,而且方便。
汝窑除了“天青如洗”这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开片”,瓷器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裂缝。
要想实现“开片”,原理倒是很简单,热胀冷缩,利用器胚和外面瓷釉膨胀率的差异,在烧制末期,人为加快冷却的速度……
虽然陶瓷村给周岩配备了“工艺精湛”的大师傅,可这些大师傅以前也只是烧制普通瓷器的,并不太清楚那些仿古瓷器的烧制工艺。
看着周岩烧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之后就关掉了燃气,一旁负责指导的“大师傅”,都不以为意:又是一个喜欢瞎折腾的狗大户。
而且,几分钟之后,炉内隐隐传出来的清脆的瓷器崩碎的声音,更是让大师傅们坐实了自己的推断。
“叮咚……”
周岩美滋滋地蹲在炉窑旁边,听着炉内悦耳的开片声,响成了一片……
过了一会儿,开片的声音逐渐停息了。
“那个,周先生,时间差不多了,该开炉了……”
“可以!”
周岩点了点头,往手上套了一个耐火手套,掀开了窑门……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看着蓦然出现在窑内的那一抹天青色,几个大师傅都傻眼了: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可能?”
你是来砸场子的吧?
见一众大师傅满脸困惑地盯着自己,周岩腼腆地笑了笑:“以前玩过,想看看手艺生疏了没!”
傍晚,离开之前,周岩趁热打铁,又制作了一大批器型不是很大的器胚,交给园方做干燥处理。
完成工作之后,周岩在附近随便找了一家酒店住下。
第二天,吃过早饭之后,周岩并没有马上去陶瓷公园,而是跑到了朝阳的化工大学附近淘了一批材料。
回到陶瓷村之后,给已经晾干了的器胚上了釉,汝窑的天青釉,周岩倒是想烧仿官窑的瓷器,可陶瓷村里的瓷土太高级了,含铁量太少了,烧不出官窑的“金丝铁线”。
下午的时候,又是一批“天青色等烟雨”出窑,成品率极高,搞得在一旁看热闹的一群指导大师傅,全都致郁了:小半辈子,都活到狗身上了。
等第三天,周岩烧出祭红釉的时候,一群大师傅已经见怪不怪了……
第四天,一群看热闹的大师傅们,终于高兴了一回:姓周那位狗大户,终于遇上麻烦了,烧出来一对黑不溜秋的厚胎碗,看这货受了打击的表情,显然是失败了。
“果然失败了!”
周岩打算烧制的是建盏,一个唐英都没接触过的瓷器类型,而且,烧制的资料,都是周岩根据上辈子无意中看到的资料试着还原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