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船队
不过苏油也给他们设定了很多约束条件。
参与购地的豪强们,之后其名下雇佣的民力,必须在转运司备案,每年租息不得超过两分五厘。
同样,约束是双方的,如此低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受雇者同样不得随意拖欠缴纳,抗税抗租,否则官府有责任干预。
这点在大宋是有传统的,一般地主户,三年中也只能收到两年的租子,苏油此举,其实有点朝三暮四的味道,换汤不换药,大家也都明白,表示接受。
但是豪强们不知道的是,药已经被换了。
太湖水利大工程,将会保证今后的湖区耕地不在受旱涝之患,因此这个减租条款,实际上对租户们是极为有利的。
还有一条隐藏的杀手锏埋伏在里边,那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空闲劳力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
但是苏油知道,这其实是个假象,只要搞定西夏,辽国,再等到海运发达起来后,宋人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着种花民族耕不完的土地。
这个条款,将租户与豪强的关系,明确确定为合同雇佣关系,目前看来是对豪强们有利,因为他们随时可以终止合同,等于拿捏着租户们的命脉。
然而等到大变局的到来,等到大宋终于有一天出现地大于求的那种局面时,无地租户们立马就可以选择离开,豪强在如今这道条款里,其实是完全放弃了对他们的约束力。
这就有点像恐龙时代,所有生物都在朝着更大,更强进化,想都没有想过,天变一来,他们就会因为他们的庞大而纷纷灭绝。反而是那些身形更小,食物消耗更少,更善于躲避物种,最后成为地球的主宰。
所以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豪强们的盛宴,从官府的手里边,瓜分走了三分之一,近五万顷的新地良田。
当然,这也大大减轻了苏油的压力,除了政治上的,还有经济上的。
如今剩下的十三万顷土地开发,计划时间是五年,而并非如章惇估计的那样拿着钱狂砸。
两浙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农业,最多占了三分之一。
其余的大部分,花在了工业和商业上。
所以苏油并非如章惇想象的那样有钱。
这是一个财政情况逐渐好转,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各项产业逐渐丰满,百姓收入逐渐提高过程。
还有,通货膨胀缓慢释放的过程。
真要像章惇以为的那样干,两浙路不但不会出现***,搞不好还得倒退二十年,或者直接跳入封建帝国末期那种豪强占地千顷,贫民下无立锥的境地里去。
十一月,苏油再次登临昌国岱山,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乞风祭海活动。
“……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
市舶司一年要两次祭祀,一次是在四月,祭祀南风,目的是“祷舶”;一次是十一月,祭祀北风,目的是“遣舶”。
两艘五千料的杭州型,四艘三千料的夔州型,十艘一千料眉山型。整整十六艘如今全世界最先进的纵帆木船组成的船队,共计总排水量三万两千料,总载货量两千四百吨!
这支庞然大物,花费了大宋巨大的民间人力物力和资金,搜刮了两浙路,荆湖南北路,川峡四路官私库存中大量的铜币,金银币,丝绸,茶叶,瓷器……
董非的运气总是那么逆天,愣是赶上了出发的最后时机,船队里边,还加塞了他因运粮去河北,从内库搞到的五千件精美琉璃器。
船队的高层指挥,包括了张散,钱可久,邵伯温,艾尔普,蒲蠡……还有两浙路海运的精英,以及四通商号财会专才。
船队的水手,主要便来自昌国。因此这次祭海,苏油将船队都拉了过来,一来是在舟山内海进行整体协作的适航训练,二来是让昌国的父老们,检阅自家子弟的能耐,给他们鼓劲加油。
海商都是狗大户,祭祀活动搞得隆重热烈。
海神最早是龙王,风神最早是“飞廉”和“风伯”,如今随着海事的兴旺,神灵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十来位。
除了真神,海船本身,也被靠海运起家的人们,赋予了神性。
比如纵帆船的底部大轴,被称为“龙骨”;高昂的船头,被称为“龙首”;龙首两侧的锚孔,被称为“龙睛”;桅杆从主到副,被称为“大将军”,“二将军”,一直到“七将军”。
苏油如今是越来越懒,手底下有一堆枪手,因此祭祀用的文章,根本不需要他亲自操刀,自有秦观和晁补之给他写得花团锦簇。
如今这娃就在祭台上,穿着二品少保的紫袍,装模作样的念着别人的文章:“……神其大彰厥灵,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是则吏与民之大愿也。谨顿首以请。”
然后在大银炉里焚化告表,沥酒祭祀,带领着昌国县自龙继才,王德甲以下,所有官民,匍匐祈祷,期待此行顺利,自家的子弟,能够平安归来。
祭祀完毕之后就是告别宴,父老们拿出自家最好的食物,在昌国主街道上摆开了长街宴,让自家子弟再吃上一次家乡菜,喝上一口家乡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