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份中华日报又一次在北方的大地上掀起了波澜。
在乱世之中普通民众遭遇兵祸,被洗劫、被杀、被强奸,这一切已经司空见惯了。无论是被后金鞑子屠杀抢劫,被乱民洗劫,都不可能有说理的地方,就是被官军洗劫了,也没有说理的地方,民众愤怒又无奈。
这次的德州惨案,这是报纸上的说法,看报的人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惨案几乎天天有,管得过来吗?
可是山东就叫了真,非要管一管,还要公判!民众们心情激动了,终于有人管了!有人为平民百姓说话了!山东做得对!朱家做得好!
士绅阶层的人都是有家产的,如果官府都像朱家这样,担负起官府的责任,他们的家产才能安全,生命才有保证。他们认为山东官府做得好!天下的官府都应该这样!
朝廷的官员很无奈,道理上是应该管。第一他们管不过来,第二相当的一部分官军都有这个毛病,朝廷要用兵,就不得不哄着他们,兵没有了谁去打仗?这次抢劫德州的是朝廷发的兵,是去围剿山东,结果被山东方面抓住这个把柄,这是借题发挥。不过如此一来朝廷确实居于下风了,不光是仗打败了,人也是丢到家了。朱家占到了理上,站住了道德、正义的高点上。
朝廷如果没有反应,在天下人面前就彻底没有了脸面,军事上输了,民心上输了,政治上也输了。可是朝廷能怎么应对呢?支持朱家?这不是打自己的嘴巴么!为祖宽辩解?那是把朝廷往坑里带。
朱家这个公判来的高啊!
十一月初十,焦头烂额的崇祯召来了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刑部尚书胡应台,问他们应该怎么办?
崇祯很着急,也顾不得端架子了,他首先说话:“卢象升之西路进入了山东地界,而后不敌败退,好在损失不大。祖宽的北路还没有消息,从报纸上看,主将祖宽被擒,此一路败局已定,惨败!还授人以柄。今日非论胜败,而是如何应对朱家之公判大会。两位爱卿有何良策?”
周延儒说道:“陛下,朱家有中华日报遍传天下,使祖宽劣迹尽人皆知,朱大典为百姓代言伐罪,自立于天下公理一边。朝廷已经很难作为了。朝廷若顺着朱家讨伐祖宽扰民之罪,则朝廷发兵讨伐就失去了根据。若朝廷赞祖宽杀敌之功,则朝廷尽失民心。若朝廷默不作声,则朱家声势震动天下,朝廷声望荡然无存。朱大典此举深谋远虑,一举数得呀。”
这个话一说,崇祯更愁了,难道一点办法也没有吗?我让你想办法,不是让你赞朱大典的,所以他瞪着眼睛看着周延儒,看他是否还有下文。
周延儒停了一会又说话了:“臣有一策不知可否?”
崇祯气的都像骂他,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卖关子?因此只说了两个字:“奏来。”
“臣以为,不如陛下发一道圣旨,着人到德州的公判大会上宣旨,押送祖宽进京,着大理寺、刑部、兵部会审议罪。朱大典若抗旨,就是抗旨不尊之罪,我朝廷就站在了理上,今后讨伐也罢、斥责也罢,都有道理。朱大典若是遵旨,则树立了皇上的天威。祖宽到京后,从快议罪处决,并公告天下,则天下民心归亦。”
周延儒这是先说怎么难办,然后自己又想出办法把事情办好,就是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不过崇祯不是傻子,如此作为,定然遭到皇上反感。
崇祯说道:“就按这个意思拟旨吧,胡爱卿你就走一趟德州,散了吧。”
刑部尚书胡应台说道:“陛下,臣还有本。”
“奏来。”
“陛下,中华日报深得民心,我朝廷的邸报只是在官府中流传,百姓并不知晓。微臣以为我朝廷也应该有一份报纸,宣扬教化,扬我皇威。可以择翰林院或文渊阁办理。”
“周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此议甚当,臣复议。然欲办报纸,尚需其工具纸张,排版制作之人,此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且说那纸张就不是制纸作坊所能生产的,且所需数量之大,作坊的产量也不够用。”
胡应台说道:“捷径不是没有,但臣不敢说。”
“但说无妨。”
“陛下,此事只需朝廷一句话,那朱大典必然办妥。”
这个话确实有点敏感,其实崇祯自己也知道,只是他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想。朱大典本可以做良臣,奈何总是犯上。
没办法!报纸的事又搁置下来。
十一月初八,就是全歼祖宽骑兵的第二天,临邑县传来消息,一伙两三百人的官军骑兵,洗劫了临邑县城西北的几个村镇,抢劫了粮食财物,伤人不多,一名老者身亡。
此时朱大典带领的二营刚好向北行进到临邑县以南,朱大典判断有可能是祖宽部下的漏网逃散之人,也有可能是耿仲明。因为,耿仲明与孔有德分手之后说是去登州,当时德州战事紧张,急于向北进军,就没有监视耿仲明,因此,没有掌握他的行踪,现在看来是疏忽了。
---第204章完---
喜欢明末强国梦请大家收藏:(www.xinqiaoxs.com)明末强国梦新桥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