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天捧着这卷《兰亭序》,除了在其中感觉到阴气的存在,还隐隐感觉这副书法有丝丝仙气一般,收了悬在空中的纯钧剑之后,静静地回忆起了看过关于《兰亭序》的资料。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瑯琊(今鲁省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省绍兴),遂为绍兴人。
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
王羲之七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
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也就是说,现在现于世的真迹基本都假的了。
而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便属杨九天此刻手里拿着的《兰亭序》了!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王羲之去世前八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内容咱们就不表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或者正是因为此书法已经为书法之最了,而王羲之本人又正气凌然,所以才会带有丝丝仙气吧。
史书说《兰亭序》是被保存在铁盒里面,墨迹如新。
而此刻听了狄仁杰的话语,杨九天才明白,为何会墨迹如新了,那是因为武则天和高宗皇帝自己临摹的,装进了铁盒子充充样子而已。
杨九天手捧《兰亭序》对狄仁杰有些难以启口的说道:“哥哥,弟弟我有点事想跟您商量商量,不知道您能不能给点意见?”
狄仁杰笑道:“弟弟,但说无妨。”
杨九天难为情地张了张嘴,“呃”
又闭上了嘴,然后又再次张嘴说道:“哥哥,弟弟本来是来盗墓的,我想您已经知道了,弟弟现在想问哥哥的是,弟弟能不能把这些陪葬品带走啊?”
说完杨九天低下了头,等候狄仁杰的回复,就像个犯错的孩子在承认错误等待长辈怎么处分一样。
没办法,此时任谁面对狄仁杰这么一个大好官说这种话,都会不好意思抬不起头来的。
狄仁杰见杨九天这等模样,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弟弟啊,别不好意思了,这有什么,人之本性,行了,哥哥现在又不是官了,哥哥我也不多说什么,你想拿什么,拿了就是,只要不搬空了就行,不过多少要给人家留点做陪葬啊。”
杨九天闻言高兴地抬起头来,对狄仁杰笑道:“那弟弟就谢谢大哥了。”
说完一挥手把高宗皇帝玉棺内的陪葬品扫出了一半,把棺盖合上,然后又到武则天的玉棺里扫空一半,盖上了棺盖。
狄仁杰在一旁看着杨九天的动作,对杨九天这个弟弟非常满意,适可而止而不贪,懂得给人家留下一半只取一半。
扫完了这两具玉棺,杨九天向狄仁杰问道:“大哥,以后做何打算?是否愿意跟弟弟出去一起共度人生。”
狄仁杰想了想,正色道:“弟弟,哥哥就不出去了,哥哥现在还不能见阳光,出去也只能在晚上活动,现在既然天后已死,此地非常适合我修炼,哥哥还不如留在这里修炼下去,争取早日修炼到大乘期,到时候再出去找弟弟吧。”
杨九天听了狄仁杰的答复,细细一想,狄仁杰说的很有道理,出去也只能晚上活动,就算修炼也不如这里,还不如在这里修炼到大乘期,到时候安安心心地出去呢。
杨九天本来打算用‘合阴神木尺’吸收此地的阴煞之气的,此刻打消了这个念头,就留给狄仁杰修炼吧。
于是杨九天他向狄仁杰说道:
“大哥说的有理,既然大哥决定留在此地修炼,弟弟以后肯定会再来看您的。对了,大哥,您和其他阴修不一样,您有功德护身,如今武则天已死,此天坑阴气更多,您以后就在这修炼吧,相信您修炼速度会很快的,那您就全心全意的修炼吧,弟弟等着大哥早日出来重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