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四月初一,朱万杰带领着西征的第十师从兰州出发了。出征的队伍只有第十师的两个团:一团和二团,其中第一团是骑兵团。十师的第三团还在青海,他们正在寻找海北到嘉峪关的通道,目前的消息很乐观,路途已经探清楚,正在对这条路进行巡查,并进行必要的修整,以利于大军通过。
第十师的部队中临时营都是满编的,所以一个团就不是原来的2500人了,而是6000人,两个团就是一万二千人,再加上师部还有朱万杰的参谋、卫队,部队总数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人。
陕西的第八师也已经出动,他们作为战略预备队将进入兰州驻防。
作为西征总指挥的朱万化命令第三团向海北集结,并运输粮草弹药等辎重,在海北建立补给基地,做好出击的准备,告诉他们,要有五天通过祁连山到达嘉峪关的能力。
西征的初期,要求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所到之处,甘肃省要随即设置官衙,建立政权。同时把修路作为第一要务,公路的管理和勘测技术人员跟着队伍走,公路修不完,就不要急于前进,施工的民夫就地征调。
这种做法使得后勤有了保证,河西走廊本身就有一千里,这么远的路途道路必须畅通,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做保证,大兵团推进,就会像一支有力的钢铁洪流,无可阻挡。
由于甘肃境内正在大力的修路,所以到达永昌之前,道路很好,过了永昌就进入了河西走廊,这就是西征的战场了。
说起永昌,这里还有一段趣闻。
在永昌的西南有一个“骊靬县(lijianxian)”,骊靬是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这是汉代为了安置罗马军战俘(古罗马的远征军打到了阿富汗、西亚一带)而专门设置的县,这里有古罗马人的后裔。
据传闻,直到现代,山村里的穷苦农民中可以看到不少高鼻子、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村民,特别是小孩,纯粹是洋娃娃的相貌,此地还有一些欧洲人的习俗,例如斗牛,吃比萨饼。在现代已经没有骊靬县了,骊靬的地名还是留了下来,看一看这些奇怪的人也是此地旅游的一景。
需要用一个县来安置他们,猜想这批俘虏人数不少,不过笔者好较真,这里还真有一个疑点:意大利人是黑头发、黑眼珠,可是永昌的古罗马战俘怎么有黄头发、蓝眼珠的呢?这可是北欧人的相貌,在古罗马军团中也可能有北欧人。不管他了,与我们无关。
严格的说,出了兰州不远就算进入了河西走廊,大明控制着永昌以东,也算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
部队过了永昌,河西走廊的特点就明显了:南侧是祁连山,北侧是大沙漠,走廊的宽度只有一百里左右,是个名副其实的走廊。地貌也极有特征,南面的山坡怪石林立,不少山地是寸草不生的荒山。北面是粗砂、砾石的荒滩,就是俗称戈壁滩的那种地貌,再远处就是沙漠了。只有中间这一条绿洲,有草木农田,山村集镇也有树林。沿着走廊的北侧不断的可以看到长城,这里是北方长城的最西端了,长城的终点就是嘉峪关。这一带的长城是明代所修,所以被称作明长城,但是明末,这里的部分地区却失去了控制。
从永昌到张掖有300里,这300里就是大明与准格尔蒙古之间的缓冲,预计第一场战斗将在张掖打响。
张掖古称甘州,嘉峪关一带属于肃州,甘肃省就得名于甘州和肃州。张掖是河西走廊上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桑麻之地、鱼米之乡,农业发达,是富庶之地。
这里又是咽喉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它的城池也是高大坚固,城高濠深。蒙古人是不修城池的,但是现有的城池他们还是要坚守。
由于蒙古骑兵善于野战,因此,蒙古人的部队不是全部在城中,城外也有若干据点。
据探报,张掖及周围地区蒙古人的部队大约有两万人。第一战就会很艰苦。
这一带地势平坦,特别适合骑兵作战,所以第十师行进的速度不快,他们要随时防备蒙古骑兵的突袭。因此,行进的队形是二团居中,一团(骑兵)保护两翼,重机枪战车在中部,随时准备接应各个方向。原有的步兵战车分散在前后,随时准备快速的构筑阵地。
老式战车的后部车厢板是斜冲角的钢板,上面有射击孔,可以由士兵蹬踏行走,它可以方便快速的建立防御阵地。相对重机枪战车来说,它是防御性的。
部队离开永昌继续西进之后,已经数次遭遇准格尔人的斥候或者骑兵小队,由于他们不熟悉国防军的步枪射程,特别是国防军的特种兵持有的狙击步枪,它正常的狙击射击范围就是1000多米,个别情况可以射击2000米以内的目标,因此,在这些零星的交火中准格尔的斥候损失不小。准格尔人也曾企图伏击国防军的斥候,由于国防军的斥候都不是单独行动的,他们是以战斗小组为单位,几个人拉开距离互相配合,所以准格尔人的偷袭虽然有两次成功,也仅仅击伤了国防军的侦查兵,并没有造成国防军人员装备的损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